造车新势力,要与时间赛跑了
过去三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算是“疯狂的进步”。今年1-5月,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0%。6月份,新造头部队的月销量基本都超过了1万辆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,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购买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降低每公里行驶成本,还可以获得最新的技术,享受汽车公司提供的额外权利。
但我还是要提醒你,新能源汽车“光鲜亮丽”的背后,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陷阱。这些小陷阱不是缺点,只是知道后会有点郁闷。
首先说说开车成本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,使用快桩充电,电费加服务费会是平时的3~4倍,每度电在1.5元到2元之间。有些汽车公司宣称“有轨电车和汽油车价格一样”,实际上是剔除电池后的成本。以汽油车的价格购买电车后,消费者每月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来租用电池。至于房租,两年前某车企租100度电瓶时,房租是每月1688元,现在是每月1888元——两年时间,月租涨了200元。
再说技术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,从手机到汽车,创新速度越来越慢。以前每次产品刷新,都有刷新的技术。现在大部分都是对之前功能的改进和丰富,仅此而已。自动驾驶仪还没有完成从L2到L3的关键飞跃。
最后,权益。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权益尤其减少。可能的“免费充电”现在没有了;以前买车送充电桩,现在很多车企都放弃了这个措施;以前有充电车服务,现在基本消失了。这不是“店大欺客”,成本其实是随着拥有量的增加而增加的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汽车企业烧钱不可行,关键是要盈利。利润无非是“增收节支”。当销售增长不足以实现利润时,减少股权以控制成本是完全正常的。
综上所述,目前购买新能源汽车,收获支出比,还没有造车新势力高。如果将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麻烦作为“负分”加入计算,新能源汽车的“比较优势”将被进一步压缩。事实上,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意识到,他们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可能不会让老用户在换车时再次购买。对此,他们只能和旧车折旧时间“赛跑”,希望能赶上老客户的节奏和喜好,然后再换车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