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车市价格战难收兵合资品牌压力愈发突出
进入8月,各家车企在对销量周榜的争议中如期公布月度销量数据,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则是车企的购车优惠政策是否还会延续。尤其是在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“BBA退出价格战”,以及车企对产业发展新规定的理解后,无论是否继续价格战,亦或是降价促销力度的变化,消费者对车企的态度尤为关心。
在7月底,曾有不少车企被曝出会在8月份进行优惠回调。实际情况如何?车企是否有新的促销量政策?车市睿见进行了实地探访。
合资车企“行动很诚实”
时间来到8月初,各家车企销量也陆续公布,相比于自主品牌,合资品牌承受的压力更大。以日系为例,三大车企7月在华新车销量已全部出炉。丰田汽车为143400辆,同比下滑6.1%。本田为52567辆,大减41.4%。日产汽车为47102辆,减少20.8%。
丰田和本田的销量已连续6个月下滑,日产也连降4个月。丰田的公关负责人在解释销量低迷的原因时称:“以中国车企为中心,降价竞争越来越激烈。”
在8月之前,“酝酿涨价”被认为是合资品牌终端市场的重要动向。彼时,车市睿见走访过程中,不少汽车销售人员表达了8月可能会出现车型价格稍微上调的情况。但在最新的一次走访中,多位合资品牌销售人员向车市睿见表示,涨价情况目前还未落实。“优惠平稳”是目前车市价格的重要走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合资车企甚至加大了优惠力度,一汽-大众针对全系车型推出了以旧换新补贴活动,包含国补在内,全系车型以旧换新补贴至高3.1万元,相比7月份的换新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。
一汽丰田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以旧换新补贴力度,8月1日-8月31日,叠加国补在内,综合补贴至高达到2.7万元。
长安马自达2024款CX-30在8月1日正式上市,相比于老款官方指导价,新款CX-30最高降幅达到了3.2万元,起步价直接来到了10万元以内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合资车企外,部分自主品牌如吉利、阿维塔、比亚迪等也跟进了8月补贴政策。从整体来看,车企在8月份的促销力度,虽然没有特别激进,但也没有明显滑坡。部分车企增加了一些金融、车险等购车补贴。
合资品牌4S店持续“承压”
8月之后将迎来的“金九银十”,是影响车企全年销量走势的关键,不过这对于4S店来说可能依旧处于“越卖越亏”的处境之中。
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,7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9.4%,同比上升1.6个百分点,环比下降2.9个百分点。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,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。
豪华品牌也不例外。有奔驰4S店销售人员向车市睿见表示,从销量上来看,店内的上半年销量高于去年同期,但从利润的角度来看,今年上半年非常差。“去年还能够盈利,但今年上半年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。现在最走量的是GLC和E级,也都是在亏钱卖车,店里的其他车型都是低于进货价销售。”卖了亏钱,不卖亏得更多,成为店内的真实写照。
该销售还向车市睿见表示,接下来的第三季度厂家没有政策调整,但是奔驰计划比第二季度要增加10%的销量,“这样一来压库压得更多,店里为了不全亏只能赔钱卖,接下来的价格走势并不看好”。
主流合资品牌更是如此。广汽本田销售人员则表示,目前店内最走量的车型是雅阁,上半年还能够勉强跟得上销售节奏,但这也是由大幅亏损换来的,根据他们的计算,店里每台车平均亏损达到8000元。“像飞度这样的车也得亏损1万元才能卖得出去。”面对如此情况,厂家在第三季度也没有政策调整,反而插混雅阁和冠道进货价格还微涨。“现在每卖一台车都很纠结”。
上汽大众、沃尔沃、别克等合资车企4S店销售人员也向车市睿见表示,目前店内基本没有能赚钱的车,仅仅是4S店要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就非常高昂,能够维持“不亏”就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,但绝大多数还是亏本甩卖,尤其是在厂家压库的情况下,“亏本卖车”还将持续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也向车市睿见表示,“企业应该注重经销商的生存质量”。过度的价格战不但会加剧经销商盈利压力,同时过低的价格也会使品牌本身的价值在消费者层面受损。长此以往,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张,不利于长期发展。
不过,相较于合资品牌4S店的艰难,自主品牌对市场的蚕食也体现在4S店的销售端。“除了个别车型外,店里现在基本所有车型都需要预定,交车时间从4周到12周不等。”某比亚迪品牌销售对车市睿见表示。
吉利品牌也相对较好,“尤其是最近8月份刚开启购车节,到店看车的流量增加了不少,多数还是集中在博越、帝豪、星越车型,这也是目前店里走量最大的。”针对于目前店内的盈利情况,销售表示,有些车型还是亏本在卖,但是走量车型还是能保持正向盈利。
有行业专家表示,结合目前合资品牌4S店的销售情况,他预测至少在今年年底前,新车“卖不上价”的局面不会改变,除非价格战逐渐停下来,让合资品牌4S店的库存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准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厂家与4S店正在处于天秤的两端,如何平衡将会成为关键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